#派信箱【寫封信給 19____ 的他們】📪
 
從【寫給被覺得是「政治冷感」的你】以來,派信箱嘗試用生活化的議題或你我習以為常的標籤開啟政治對話。
 
而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兩封在「家庭溝通專場」活動中參與者的手寫信。這兩封信的共同點是:他們幾乎都沒談什麼「政治」。
 
也許,不用政治去聊政治,反而能讓對話好好延續。
 
 
很多人跟家人聊政治的經驗不太好,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們習慣用理性去挑他們想法裡的盲點或破綻。
 
💥 而他們在被挑戰後,不是很快關上溝通的大門,就是不服輸地端出長輩姿態,或是替我們貼上被洗腦的標籤,結果就是兩敗俱傷。
 
更慘的是,吵完架,隔天起床還是要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,而這個對話模式就這樣無限循環下去......
 
🔄 想跳脫這個惡性循環,其實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,認知到「和家人對話需要的是綿密溫柔的情感基礎」——這是一種我們曾經習慣,卻在長大後漸漸覺得矯情或尷尬,而被我們捨棄的對話方式。
 
還記得他們口中,你第一天上學時緊跟在他們背後的模樣嗎?或者你第一次學會騎腳踏車的畫面嗎?
 
👦🧒 曾幾何時,那個害羞的小孩已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:有自己的想法,有自己的生活,好像不再需要他們了。
 
搬離家後,難得回家一趟,卻常常因為政治話題而鬧僵,也難怪他們會說「我們不談政治」,因為這些爭執只會不斷提醒他們:小孩長大了,不需要你的指點了。
 
 
===
 
或許,對家人的同理,可以從「理解自己在他們生命中有多麼重要」開始。
 
❤️ 從這種令我們偶爾難為情的愛出發,我們才有機會不讓每次的對話都以衝突或沈默收尾,也才能逐漸理解他們的選擇和想法是怎麼成形的。
 
下次回家,別一開門就聊政治吧。
 
先問問他們身體好不好、最近在做什麼,別把他們當成網路上筆戰的對象,而是發自內心關心他們的生活,找回你們的情感連結。
 
在彼此感受到這份心意之後,慢慢的才有機會對彼此敞開心胸、把標籤撕掉、把成見放一邊,好好的聊「我們想要的未來」。